【中轩 · 匠心】┃ “ 道 ” 与 园林
在中国的艺术苑里,道家思想如朝晖夕阴、雾霭流岚,把各门艺术涂抹得灵光闪闪、生生不息、光景常新。
道家之“道”亦为中国美学的源头,最高的艺术精神。中国园林是在道家思想的浇灌、滋润下,产生、发展起来的。经过相互激荡流播,
道家思想最终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之魂。
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体现出万物的本源是道的“一”。这种和谐与相融体现出了道家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。
这一重要思想在园林艺术方面主要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,一种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,也表现了道家顺应万物,尊重自然规律,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。
“随着幽远清悠的山水诗与潇洒玄远的山水画的萌生与发展,山水园林也作为士人表达自己体玄识远、萧然高寄的襟怀而深入人们的文化生活领域”。
山水园林,一种新型园林类型,就是在这种“玄对山水”的隐逸风气下孕育诞生的,并不断发展,最终成为中国园林的蓝本。
这种新型的园林“已不再是供帝王狩猎之用,而是供包括帝王在内的园主们欣赏山水风景的审美之用”。
被钟嵘冠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的陶渊明,在恬淡超逸的田园生活中,在空灵静穆的山光水色间,触处成趣,欣然自娱: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
误落尘网中,一去三十年。……开荒南野际,守拙归园田。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……户庭无尘杂,虚室有余闲。
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。诗人把当时黑暗污浊的社会比作束缚自由的“尘网”和“樊笼”,把归复田园看作是“脱俗”的、悠游自在的理想化生活。
“陶渊明这类诗中所写的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园林,却孕育着新的园林类型的诞生”。在此种精神气候的氤氯濡染下,于宋代这块艺术的沃土里诞生了文人写意园。
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文人写意园典型的美学特征:在山水清音、书卷气息中洗涤尘襟,明心见道。“好山水”一“远俗”—“见道”,
文人写意园林的文化心理渊源皆可追溯到道家思想,尤其是庄子的艺术精神流风余韵之深广,可见一斑。
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内涵就在于“境生象外”的意境魅力,它的根本特征便是“无”“虚”“空”,这与道家“无中生有”“有无相生”哲学思想的基础理论不谋而合。
“有”为实,“无”为虚,道体为实、道性为虚,彼此阴阳相对、虚实相合。中国的园林创作高度重视人和自然的亲和,使游人触景生情,达到情景交融,
使自然意境给人以启示和遐想。而“内外借景”“小中见大”“高低错落”“先抑后扬”“藏而不露”“疏可走马、密不透风”等是园林创作中组织空间以及空间引导和暗示、
布局形式、景观节点的布置、园林植物配置的常用手法,使中国园林更具有含蓄性和趣味性,独具东方韵味”。
法真山真水之形,更要达真山真水之神。这就要对真山真水有所取舍、提炼、集中、提高,即典型化。可以说,园林的“真”,是“妙”和“奇”的有机统一,
《园冶》的造园心得与老子的“道法自然”思想相合。
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。比如,道家贵无重虚观对园林意境的创造,道家“淡”“素”色彩观对园林的色彩处理,都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可以说,道家思想已经渗透于中国园林的方方面面,成为中国园林挥之不去的精神质素。
\
千百年来,以《道德经》为基石的道家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生存哲学、一种思维方式。道家的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的自然观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、
古老而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,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道家对生命的态度、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,而这一切对我国古典园林乃至世界现代园林
的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。
【中轩 · 香山】
传承技艺
载负文化
匠心筑品
时代烙印